第241章我这只有落地桃子
耻于谈性在八十年代是常态,很多家庭连古时候娶妻嫁人的婚前基本指点都没有。
加上古时候的提亲上门媒妁之言被荒废,解放后只有国营厂矿才享受妇联工会的张罗,自由恋爱追求爱情的风潮还没到来。
这段恰好就是断层。
董雪莹自己都不是个明白这事儿,之前那段婚姻完全无感,现在有了对比,更加认定婚姻好不好对女人太重要了。
有点到了魔怔的地步,无论如何不愿妹妹再重蹈自己的覆辙。
真搂着说了半夜的悄悄话,却也不知道凤雏这发病的根儿在哪。
反正带娃的爹一早呵欠连天,看见两姐妹都倦色难掩,赶紧推荐sod蜜护肤霜保养。
明明只差着三四岁,却心理上把凤雏当小孩儿:“年纪轻轻偶尔精神不好不碍事,熬个夜都不算啥,上班摸鱼打个盹就回来!”
老婆就送回办公室,请招待所给狭窄的经理室装个单人床:“累着了就要多休息,工作有这么多人分担,也没那么多耽误,娃我带着去上班,你清净点。”
董雪莹酸甜难辨的笑骂着把女儿留下,怔怔的抱着靠在床边墙角,愈发觉得自己不配。
接连几天都陪着妹妹。
精力旺盛没处释放的让卫东就只配干活儿了。
那叫一个南征北战。
有车也确实方便,江州日报社原来就在好吃街附近,而且处于立体的下半城就在盐业公会街对面没多远。
那就更好解释这公益活动的安排了:“没人在整个活动中吃亏,市民们不白拿,七八分一斤的价格,也远低于现在水果店里一毛多钱价格,我们经办不赚钱,只摆平中间的车运、船运、搬运成本,就在下面搬运公司对面的停车场区域。”
没错,那片原本停放十几辆车的江边院坝,因为是搬运公司规整出来的水泥停车场,性质上就被划给了公司,产权归属上有图的。
最高峰停了近三十辆车,还能堆放货物,两个篮球场大小现在空出来,让卫东决定就在这卖柑橘。
现在已经十月底,差不多就是柑橘采摘之前的时日。
那边一个电话通知了丁海峰他们去联络安排,一周左右抵达,这边就跟报社提出做公益广告。
但让卫东异想天开的想做个老伯伯沧桑悲苦的造型,台词“柑橘滞销,帮帮果农”的广告创意立刻就被毙掉了。
怎么能出现这种抹黑的样子呢,当时报社编辑都快把让卫东当1450了。
好在让卫东看过的广告也实在太多,这个不行那就中规中矩的讲故事:“这是刘备托孤的地方,当时他确实不行了,艰难的吃了片柑橘,勉强说了句这柑……就挂了,于是诸葛亮就忠肝义胆的推动蜀国发展好多年!”
报社编辑们又目瞪口呆,有你这么改故事的吗?
可看这个家伙一本正经的讲故事,又觉得好笑到不行是怎么回事,有几个女编辑看让卫东的眼神都不同了。
好有趣哦。
但老主编还是否定了这个看起来就很儿戏的“历史故事”,让卫东也不为难:“那就再朴实点,这里也是张飞被害的地方,这里现在都还有座张飞庙,因为张飞平时爱吃柑,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,就种了很多的柑橘,江风吹过的时候,漫山遍野的柑橘在枝头摇啊摇……”
他只是陈述看过的那么多广告,大家居然觉得还有点浪漫了。
连忙推荐主编就按这个来吧。
于是报社其实还不是想探索有没有创收的可能。
给个醒目的半版,是水墨手绘的古人箪食壶浆送别祭奠的场面,只是手里捧的都变成堆起来的柑橘,画面边角也飘满柑橘树枝头,手书这个关于张飞的故事:“……所以这批送到江州来的柑橘,也是三峡群众鼓舞我们建设四化的纪念品!”
这会儿真就啥都得沾上建设四化的边,把四化累得不行。
江州那边全都是现成的,运输公司是让卫东的老关系,丁海峰他们派人专门负责带领,干起来绝对熟门熟路。
让卫东自己经历过,就知道里面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在哪。
一边强调这是商州和江州之间长脸的事儿,那些公社大队更是他的关系户,谁在里面做手脚,吃拿卡要、偷奸耍滑,一旦被他回来追查到就绝对再无升迁可能。
一边集思广益,之前是短途的从乡下运到水果罐头厂,颠簸挤压问题不大,现在是几百吨装船水运一两天,下面的肯定会被挤压破损。
那就利用商州竹器较多的特点,采买一大堆竹筐,分筐装运。
实际上从去年的三分每斤,提升到今年的五分给农民,再八分卖给江州市民,这特么可是四百吨,八十万斤!
也有两万四的毛利,用来支付竹筐、运输、卖货成本绝对绰绰有余。
搬运公司自己赚了搬下来的力资,再把家属组织起来在江边货场卖柑橘。
实际上让所有经办参与者的劳动人民都跟着赚了点。
但威力还是主要靠江州日报来呈现。